■三少四壯集友善列印
百年浮沉
隱地 (20071008)
浮沉、浮沉。像沉到杯底的茶葉,經過滾水一沖,居然又翻騰到最上面……
年少時候讀過許多徐訏先生的作品,想到出生於一九○八年的他,明年就是他的百歲冥誕,很想為他做些什麼事,這樣一位重要作家,至今連傳記也沒有一本,想來總是令人扼腕。
一九八○年十月五日,徐訏過世,享年七十三歲;同年十一月一日,爾雅就出版了《徐訏二三事》,那是民國六十九年的事。
民國六十九年,爾雅正在風頭上,彼時,除了王鼎鈞的書暢銷,琦君的《三更有夢書當枕》和《桂花雨》,也像一盆旺火,把文壇燒得火熱,連評介她的書和人的《琦君的世界》居然也銷了六版,那時的編者是真正的編者,不必看發行部人員的臉色。編者完全可以跟著自己的理想走。只問意義,不問銷路,這樣的編輯人何等快慰。
一九八二年,《愛荷華秋深了》作者司馬桑敦過世,爾雅特請他夫人金仲達女士編了一本《野馬停蹄》,來紀念這位當年寫長篇小說《野馬傳》轟動一時的傑出記者和作家。
可是才一回身,徐訏和司馬桑敦的書,在書店裡都找不到了。問問身邊的人,有誰聽過徐訏和司馬桑敦的名字?
人生在世,浮沉一場。回溯百年文壇,多少曾經為人誦讀的作家,都消沉了,有的把名利早已看淡,自己隱躲了起來,再也不寫了,有的仍然在寫,但作品儘管一本接一本出版,讀者完全無視於作家的存在。
這一代的讀者,他們真的不看書了嗎?到底他們在忙些什麼?
以前廣大的文藝群讀者靠的是小五到大三的學生,現在這群年輕的孩子都掛在網上,他們忙著傳簡訊,或拿著手機,從床上到馬桶,自有說不完的話,肯閱讀一些漫畫書已經很有水準了,等到再長大一些,為了表示國際化,當然要讀些米蘭昆德拉和春上村樹,越過自己同胞的創作,直接看翻譯作品,就像看電影,不看國片(好在早已沒有多少國片了)只看西片、日片一般自然。
突然想起徐鍾珮《餘音》,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潘壘《靜靜的紅河》,羅蘭《飄雪的春天》,顏元叔《夏樹是鳥的莊園》……這些令人懷念的書,都不易在書店尋得,而同樣和徐訏誕生於一九○八年的姜貴、陳紀瀅和沉櫻,他們也曾寫出許多有影響力的書,可惜書和人,如今還有人能記得他們的也寥若晨星。
好在陽世的人有所謂「十年大運」,一波運過去了,說不定若干年後還有另一個「十年大運」,所謂鹹魚翻身!何況也有人要等死了才會出名,活著的時候霉運連連,窮困潦倒,死了之後有的要再等百年突然被後世的研究者不斷寫論文賞析評述,一夕之間又突然爆紅,也不曉得走的是什麼怪運,活著苦了一生,死後作品為人炒作,竟然成為天價。
浮沉、浮沉。像沉到杯底的茶葉,經過滾水一沖,居然又翻騰到最上面,人世走一趟──浮浮沉沉於歷史間,虛虛實實如南柯一夢,如此而已!
- Oct 10 Wed 2007 00:48
百年浮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