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學之本在生理
作者:潘震澤
西元一八九五年,諾貝爾(Alfred Nobel, 1833-1896)立下遺囑,將其遺產成立基金;基金每年的利息收益,以獎金頒給五個領域的傑出貢獻人士,生理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是為其中之一。不過,一般報章雜誌常把這個獎簡稱為生理醫學獎、生醫獎或是醫學獎,顯然不甚了解這個獎為什麼要把生理與醫學並列;再者,許多得獎人既非醫生也非生理學者,更顯得這個獎似乎有些名實不符。如果想要知道當初諾貝爾為什麼要用這個名稱,我們得回頭來看看現代醫學的發展史,以及十九世紀末的醫學研究。
現代醫學研究的分支異常繁複,讓人眼花撩亂,但究其根本則相當單純,不外乎解剖與生理兩個學門而已;前者以研究人體的形態構造為主,後者則著重身體構造的功能與作用機制。話雖如此,西方醫學長達一千三百多年來,一直受到蓋倫醫學的宰制(包括體液理論及特徵學說),而少有人進行實際的解剖與實驗,直到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之後,才有所轉變。一五四三年,比利時人維薩流斯(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出版了《論人體結構》一書,開啟了現代的人體解剖學研究。一六二八年,英國的哈維(William Harvey, 1578-1657)寫了一本《論動物心臟及血液之移動》,則為現代生理學研究之濫觴。
解剖學是以人或動物的屍體為研究材料,相對於活體生理而言,變化較少,因此許多老舊的解剖圖譜也歷久彌新。有關人體解剖的研究,從維薩流斯以降到十九世紀,已大致完備;這一點只要看看人體內許多以發現者為名的構造,都是十九世紀以前解剖學家的名字,就可明瞭。
反之,生理學研究則瞠乎其後,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團;究其緣由,許多身體構造的功能不易從外觀得出是其一,研究方法及工具的限制是其二。例如脾臟的功能就曾困擾了醫學研究者達幾千年之久,直到二十世紀中葉現代免疫學成熟以後,才有完整的認識。再者,不同的器官系統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有所突破;像心肺系統得用上流體力學的知識,血液、消化、代謝等系統要用上許多化學,神經系統則要用上電學等。現代生理學實驗室要是少了一些利用物理及化學原理製備的測定儀器,是不可能有新發現的。
生理學還有一點與解剖學大不相同之處,就是多以活體生物為研究對象。生理學家認為:多數身體功能只有在活著(甚至清醒)的動物(包括人)身上才觀察得到,死去(甚至麻醉)的動物就無從得見;因此,傳統的生理學家都屬於活體解剖者(vivisectionist),他們也都具備相當的解剖學知識。
二十世紀以前的醫學研究,多由醫生在行醫之餘兼任。無論醫生的專長是外科、內科、傳染病或其他,只要是基礎研究就都屬於生理的範疇;也就是說,以了解生理的運作為終極目標。如今我們熟悉的生化學,十九世紀的名稱是化學生理或生理化學;藥理學是藥物在生理上的作用、免疫學是身體的防禦生理、病理學則研究出了毛病的生理(目前病理生理一詞仍繼續使用);這些學門都源自生理,且一直與生理脫不了干係。因此,以研究人體的學問而言,生理是一切研究的根本;所有的臨床問題及基礎研究,最終都要回到兩個問題:其作用的生理機制是什麼?那對於人體的生理有什麼影響?生理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醫學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拜科學進展之賜,分支變得更多更細,造成許多醫生見樹而不見林。一百年前,哈佛醫學院的生理學教授波特(William T. Porter, 1862-1949)曾說過一番話,值得在此重述:「醫學各部門的知識,已經累積到讓教授及學生都難以掌控的地步;唯一的解救之道,在於對科學方法有徹底的掌握。醫學生必須取得這份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資訊;只有如此,在穿越知識大海的橫風逆浪之時,才能維持穩定的航道。」這段話在今天讀起來,不但不顯得過時,反而更形貼切。
諾貝爾的健康情況一向不佳,常受偏頭痛、風濕及胃腸疾病所苦。他在生前(一八九三年)就曾捐贈鉅款給當時俄國出名的生理學家帕甫洛夫(Ivan Pavlov, 1849-1936)。帕甫洛夫利用這筆錢按他的理想建造了一棟實驗大樓,其二樓的動物手術房及恢復室,號稱是全世界第一座生理實驗室專用的手術單位。帕甫洛夫並應諾貝爾的要求,在狗身上進行了一些消化系統移植以及血液交換的研究,其目的自然是希望恢復諾貝爾的健康。諾貝爾獎於一九○一年成立後,帕甫洛夫也成了第一位得獎的生理學者(一九○四年)。這段歷史,當有助於了解諾貝爾設立生理或醫學獎的本意。
原載 2004.11.3.中副「生理人生」專欄
作者:潘震澤
西元一八九五年,諾貝爾(Alfred Nobel, 1833-1896)立下遺囑,將其遺產成立基金;基金每年的利息收益,以獎金頒給五個領域的傑出貢獻人士,生理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是為其中之一。不過,一般報章雜誌常把這個獎簡稱為生理醫學獎、生醫獎或是醫學獎,顯然不甚了解這個獎為什麼要把生理與醫學並列;再者,許多得獎人既非醫生也非生理學者,更顯得這個獎似乎有些名實不符。如果想要知道當初諾貝爾為什麼要用這個名稱,我們得回頭來看看現代醫學的發展史,以及十九世紀末的醫學研究。
現代醫學研究的分支異常繁複,讓人眼花撩亂,但究其根本則相當單純,不外乎解剖與生理兩個學門而已;前者以研究人體的形態構造為主,後者則著重身體構造的功能與作用機制。話雖如此,西方醫學長達一千三百多年來,一直受到蓋倫醫學的宰制(包括體液理論及特徵學說),而少有人進行實際的解剖與實驗,直到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之後,才有所轉變。一五四三年,比利時人維薩流斯(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出版了《論人體結構》一書,開啟了現代的人體解剖學研究。一六二八年,英國的哈維(William Harvey, 1578-1657)寫了一本《論動物心臟及血液之移動》,則為現代生理學研究之濫觴。
解剖學是以人或動物的屍體為研究材料,相對於活體生理而言,變化較少,因此許多老舊的解剖圖譜也歷久彌新。有關人體解剖的研究,從維薩流斯以降到十九世紀,已大致完備;這一點只要看看人體內許多以發現者為名的構造,都是十九世紀以前解剖學家的名字,就可明瞭。
反之,生理學研究則瞠乎其後,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團;究其緣由,許多身體構造的功能不易從外觀得出是其一,研究方法及工具的限制是其二。例如脾臟的功能就曾困擾了醫學研究者達幾千年之久,直到二十世紀中葉現代免疫學成熟以後,才有完整的認識。再者,不同的器官系統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有所突破;像心肺系統得用上流體力學的知識,血液、消化、代謝等系統要用上許多化學,神經系統則要用上電學等。現代生理學實驗室要是少了一些利用物理及化學原理製備的測定儀器,是不可能有新發現的。
生理學還有一點與解剖學大不相同之處,就是多以活體生物為研究對象。生理學家認為:多數身體功能只有在活著(甚至清醒)的動物(包括人)身上才觀察得到,死去(甚至麻醉)的動物就無從得見;因此,傳統的生理學家都屬於活體解剖者(vivisectionist),他們也都具備相當的解剖學知識。
二十世紀以前的醫學研究,多由醫生在行醫之餘兼任。無論醫生的專長是外科、內科、傳染病或其他,只要是基礎研究就都屬於生理的範疇;也就是說,以了解生理的運作為終極目標。如今我們熟悉的生化學,十九世紀的名稱是化學生理或生理化學;藥理學是藥物在生理上的作用、免疫學是身體的防禦生理、病理學則研究出了毛病的生理(目前病理生理一詞仍繼續使用);這些學門都源自生理,且一直與生理脫不了干係。因此,以研究人體的學問而言,生理是一切研究的根本;所有的臨床問題及基礎研究,最終都要回到兩個問題:其作用的生理機制是什麼?那對於人體的生理有什麼影響?生理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醫學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拜科學進展之賜,分支變得更多更細,造成許多醫生見樹而不見林。一百年前,哈佛醫學院的生理學教授波特(William T. Porter, 1862-1949)曾說過一番話,值得在此重述:「醫學各部門的知識,已經累積到讓教授及學生都難以掌控的地步;唯一的解救之道,在於對科學方法有徹底的掌握。醫學生必須取得這份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資訊;只有如此,在穿越知識大海的橫風逆浪之時,才能維持穩定的航道。」這段話在今天讀起來,不但不顯得過時,反而更形貼切。
諾貝爾的健康情況一向不佳,常受偏頭痛、風濕及胃腸疾病所苦。他在生前(一八九三年)就曾捐贈鉅款給當時俄國出名的生理學家帕甫洛夫(Ivan Pavlov, 1849-1936)。帕甫洛夫利用這筆錢按他的理想建造了一棟實驗大樓,其二樓的動物手術房及恢復室,號稱是全世界第一座生理實驗室專用的手術單位。帕甫洛夫並應諾貝爾的要求,在狗身上進行了一些消化系統移植以及血液交換的研究,其目的自然是希望恢復諾貝爾的健康。諾貝爾獎於一九○一年成立後,帕甫洛夫也成了第一位得獎的生理學者(一九○四年)。這段歷史,當有助於了解諾貝爾設立生理或醫學獎的本意。
原載 2004.11.3.中副「生理人生」專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