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光中:詩若不唸 詩的生命就等於死了一半


董漢怡/報導


現任中山大學光華講座教授的余光中,被稱為文藝營重量級的老師,第三天新詩組的「國外詩人作品」課程,特地安排A、B兩班在一起上課,教室內座無虛席,而學生們一見到余光中老師走進,立刻都露出興奮的神情。

一頭銀白髮的余光中,雖是自己開車從高雄來到成大,但仍精神奕奕地為同學上課。他準備了將近10首各有特色國外詩人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的作品來給同學們欣賞並講解。

「中國古詩用平仄、對仗來表現節奏,而西洋詩則以音節來表現,像法國詩每一句多為十二個音節,英文詩每一句多為十個音節。」余光中首先簡單說明了中文詩與西洋詩的不同。另外他也認為「中文的對仗及文字潛力皆勝過英文」,也因此余光中覺得有時他翻譯英文詩,覺得自己寫得比原來還好,但不是因自己功力好,而是因為有時用中文能讓詩更有味道。

「西洋詩看起來有長有短但其實音節都是十分整齊的,而英文詩發音的靈魂是在每句字母重音的表現。」余光中講解每首詩都會先翻譯讓同學大致瞭解意思,再朗讀一遍,接者再分析詩句,最後則會再朗讀一遍讓同學欣賞。

雖然余光中已上了年紀,但朗讀英文詩或是西班牙詩時仍是中氣飽滿,且韻味十足。因此當他唸完一首詩時,同學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他表示,「詩就是要加上想像力大聲念出來,若不唸,詩的生命就等於死了一半」。

在他選的詩中,艾倫坡(Edgar Allan Poe)的〈To Helen〉說明了美國詩早期受歐洲的影響甚巨,而惠特曼(Walt Whitman)的〈A Noiseless Patient Spider〉則是後期美國詩跳脫歐洲影響的一個例子。另外像康明思(E. E. Cummings)的〈Chanson Innocent〉,詩中的字、行的不規則是照字義來排列的,余光中解釋這表現方式是所謂立體主(Cubism)義。

余光中說,「念詩時,自己就要像個演奏家,演出一方面是為自己興趣,另一方面也是為感動人而表現」。(2001/08/19 博客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精靈 的頭像
    精靈

    漫步心靈深處的精靈

    精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