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覺性的存在 |
「繪畫比我還要厲害,它任意來擺布我。」有一天,畢卡索畫完了素描,就在筆記本上用鉛筆寫了這兩行大字。 要了解畢卡索藝術的祕密,不能僅做形式上的整理,而是要從他的生活與繪畫作品的關連性去解讀。畢卡索的老朋友,也是他的大畫商康威勒,曾用很堅定的口吻斷言說:「畢卡索完全是在描繪自己的愛,除此之外,他什麼都不畫。他運用自己的藝術傾訴歡樂與苦惱。」 然而在畢卡索的骨子裡,可以說永遠是現實主義的。在心象的迷路陰影裡,經常有圍繞畢卡索的日常性的現實,有立即化為心象的情念。從苦惱到歡樂,從憤怒到溫和,都在他的前面陸續出現,而且是經常不同地主張自己的存在。他的繪畫作品等於是他的一本日記,也就是記錄他每天對現實的種種反應,而且這種反應完全是觸覺性的。 畢卡索是一位世紀大藝術家,也是一位大情人。他在繪畫和生活上一直充滿著熱情。有人認為這種熱情與他觸覺型的天性是不可分的,畢卡索的愛情與生活一向是多彩多姿,而他一生所作的繪畫同樣繽紛多變。畢卡索不停的在描繪女性,對塞尚來說,女子只不過是一個和蘋果相同的造型性主題;然而在畢卡索來說,他所描繪的這些女性,每個人都是全人格的配合,也就是愛的對象。所謂「愛的對象」,就畢卡索來講,是最好的觸覺性存在。
畢卡索所愛的女人 藝術史家將畢卡索的作品,從形象與色彩來劃分為「藍色」、「玫瑰色」、「立體主義」、「新古典」,以至於「超現實」等幾個時期。其實我們很可以依照他迷戀的七位女人,從最初一位到最後一位來劃分。圍繞在畢卡索身邊的女性,有戀人,有結髮夫妻,有露水鴛鴦,但是每一個都是他不可缺的生活伴侶,在他的藝術創作上尤其扮演重要角色。因為只有這些女人們,才是畢卡索藝術舞台上的真正女主角,在他藝術發展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像畢卡索這樣不斷描繪自己伴侶的姿容,並且由於這種徹底屬於私生活的題材,乃開創了他奔放不羈藝術世界個性。在外表上極具男性美的畢卡索,一向都流露著女性的感情。 費南德.奧莉薇是畢卡索最早的戀人,畢卡索和她從1905年起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也就是一直維持到瑪珊亨貝的出現。畢卡索熱愛瑪珊亨貝,在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中,他屢次所畫的「我的美人」就是這個女人的肖像,可惜她在1914年得急病而死。 1917年畢卡索在羅馬時,又結識了俄國芭蕾舞團的舞星歐嘉.柯洛娃,而且第二年就正式結婚,1921年生下長子保羅。畢卡索和歐嘉.柯洛娃的結合,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夫妻生活。不過1935年畢卡索和瑪莉泰瑞莎.華特同居,並且生下一個女孩瑪雅之後,他和歐嘉.柯洛娃的感情乃告破裂。當時畢卡索曾提出離婚訴求,但是歐嘉.柯洛娃不肯接受,因此兩人的婚姻關係,一直維持到1955年歐嘉.柯洛娃的去世。 1935年,事實上已經和歐嘉.柯洛娃斬斷情絲的畢卡索,竟不知為何故,又和給他生了一個女兒的瑪莉泰瑞莎.華特鬧翻,從1936年起開始跟朵拉.瑪爾同居。為了長話能夠短說,在瑪爾之後出現在畢卡索身邊的女性,可以簡單扼要地介紹如下:1946至1953年,畢卡索和女畫家方斯華.吉洛同居;1949年生下男孩克勞德,接著又生下女孩帕洛瑪。1954年和畢卡索在街上相遇,而成為他很多肖像畫模特兒的少女希爾烏特,兩人雖然也宣布同居,但是詳細經過情形卻不得而知。從1957年起,畢卡索就和賈桂琳.洛克生活在一起,但是到1961年才正式結婚,這就是畢卡索去世前陪伴在側的夫人。 嬌媚的費南德.奧莉薇,使畢卡索的「玫瑰」時期生輝;輕快而美麗的瑪珊亨貝,是畢卡索立體時期的催生者;端莊的歐嘉.柯洛娃帶著他回到古典的主題;敏感的瑪莉泰瑞莎.華特,再度喚醒畢卡索的情慾主義;朵拉.瑪爾的強烈性格,在關鍵性的三十年代後期,與畢卡索相輔相成;年輕明朗而活潑的方斯華.吉洛,賜給畢卡索青春的創造力,促使他邁進和平的牧歌時代,與畢卡索同享戰後的盛譽。畢卡索晚年時的妻子賈桂琳.洛克,時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有時是現實的描寫,有時是鮮豔的彩色抽象,使畢卡索的藝術有了安定,正如同她使畢卡索的家庭生活安定。
在這一群女性之中,幫助畢卡索藝術思想走向成熟的,我們應該特別舉出朵拉.瑪爾。她的父親是捷克人,但是由於一直生活在阿根廷,所以能講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說來也是個身世不平凡的女性。她本來是個女攝影家,是個高級知識分子,和法國的當代思想家與藝術家都有交往,在1930年代後半期,當藝術家們受到法西斯的威脅而團結一致組成團體時,就是由於有她的協助才使畢卡索接近這個團體。 當1937年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Cernica)這件作品時,由於必須要有一間大畫室,朵拉.瑪爾就給畢卡索在巴黎找到一所大房子。她對政治也極有興趣,例如巴泰尤所組織的「特攻隊」,她就知道他們的會合處,從這些可以了解她是怎樣一個女性了。 在〈格爾尼卡〉的巨畫創作中,把一切經過都拍成照片,讓我們今天得以知道當年的狀態,也是出於朵拉.瑪爾之功。還有,這個時期在畢卡索作品上所表現的顯著攝影變形祕密,給畢卡索進行解釋的就是她和攝影家曼雷兩人。 從二次大戰前到二次大戰期中,這十年是畢卡索最艱苦的階段,這時從內部支持他,使他在危難中繼續奮鬥,讓他畫出更強烈的作品,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力量,也是朵拉.瑪爾給他的。此外畢卡索還有幾幅繪畫和雕刻,是直接用朵拉.瑪爾當模特兒所完成的。當二次大戰剛爆發時,畢卡索和瑪爾都住在法國南部的安蒂貝,可是他們也念念不忘畢卡索留在巴黎的繪畫,於是就又折返巴黎,經過種種研究之後,才決定繼續留在淪陷區過屈辱的生活。這段期間在畢卡索的畫室附近,朵拉.瑪爾自己擁有一座公寓,兩人平日來往頻繁,而且互相砥礪。 1942年,儘管二次世界大戰還在進行中,畢卡索就接受收藏家佛拉爾的委託而開始創作。這時彪風剛剛完成《博物誌》銅版畫,一經出版,瑪爾趕緊拿一部給他看。又有一次,同樣在畫室裡畫畫的瑪爾,一不小心把水彩濺到白牆上,於是她因錯就錯畫了很多昆蟲、小鳥和蒼蠅,兩個人相對而笑。還有一次,畢卡索為了贈送朵拉.瑪爾一本書,就把全書從頭到尾畫滿了英雄、馬、驢、牛、貓、鷹、鴿子和人的面孔,最後又把瑪爾的芳容也畫上,並且寫了一句獻詞:「朵拉.瑪爾,為了妳的幸福!」 這個年代,朵拉.瑪爾成為畢卡索藝術的主題。康威勒曾作證說:「畢卡索經常畫自己所愛的女人,就是在戰爭進行中,也是一味地畫朵拉.瑪爾。這個時期他所畫的女人,都酷似朵拉.瑪爾。畢卡索就曾對我說過:『當德軍侵入法國時,我正在大西洋岸法國海濱城市羅揚,有一天我畫女人的肖像,幾天以後當德軍來到羅揚時,我才發現這幅肖像畫很像德軍所戴的鋼盔。』」這幅女人肖像,就是此次聯合報主辦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世紀大師──畢卡索特展」中展出的畢卡索名畫〈朵拉.瑪爾肖像〉。朵拉.瑪爾以一位爽朗自由而剛強的女性,打進畢卡索的生活與藝術之中,成為吐露時代苦悶的象徵。 不久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畢卡索才算擺脫了巴黎苦悶氣氛,一同和朵拉.瑪爾到法國南部,在地中海邊的一座大飯店裡共度假期。接著他們移居安蒂貝,在寧靜和平的氣氛中,陸續完成了很多作品。這時在畢卡索身邊的瑪爾,也描繪擺在眼前的美麗風光,共同享受藝術愛情的幸福。然而曾幾何時,瑪爾的倩影,就在畢卡索的身旁消失了。畢卡索在格爾馬地城布置了一間畫室,重新展開戰後的創作生涯,這時出現在畢卡索身邊的女人,就是新情侶畫家方斯華.吉洛,他們好像忘懷了世界上的一切,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中共同創作。攝影家羅勃.卡巴曾拍下畢卡索為吉洛撐傘在地中海邊度假的照片。 畢卡索在各時期所作的女人像,其中有的很明顯的可以認出所畫的是誰,有的則無法認出。畢卡索面對模特兒描繪他的女人畫像時,往往加上了他的主觀幻想。例如他畫朵拉.瑪爾,總是畫成哭泣的樣子,「我怎麼也畫不成她的笑臉,因為依我看,她是一個哭泣的女人。」畢卡索說。 畢卡索曾說:「死亡是從不離開我的唯一女人。」他承認死亡已是與他形影不離了,因此當他度過九十歲生日時,對訪客表示他仍然希望盡可能的工作,因為留下的時間不可能太多。 戰後與畢卡索共度一段快樂時光的方斯華.吉洛,曾出版一本回憶錄《畢卡索的私生活》,她在這本書上指出:在畢卡索的腦海中,「繪畫」第一,「畢卡索」自己占第二,第三才是「女人」。因此許多女人無法與他度過很長久的生活,除非是一位具有超人忍耐力的女人。要做一位大畫家的妻子,說來並非易事。 【2011/07/18 聯合報】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