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學位 文憑陷阱 小心!別被「熱門科系」給騙了 作者:丁筱晶.辜樹仁 出處:天下雜誌 451期 2010/07 大學文憑高中化,碩博士文憑大學化的現象,已非新鮮事。但更嚴重的,卻是部份科系快速膨脹,可能有「泡沫化」危機。選系所,小心兩大陷阱、四大徵兆。 | |
學指考剛結束的週末,三十八度的高溫,阻擋不了剛解脫的考生人潮湧向各個商圈。青春的臉龐,洋溢著對進大學「轉大人」的期待。 過去二十年,大學系所快速膨脹,大學文憑高中化,碩博士文憑大學化的現象,社會探討頗多。整體供給量快速增加的同時,有些系所畢業生人數又比整體平均的增加速度快上好幾倍,讓這些系所的文憑「泡沫化」的風險升高。 根據教育部統計,過去九年來,國內學士及碩博士畢業生人數增加了一九%,但有些學門的增幅,卻高達平均值的三倍到四十六倍。(表一) 增幅高不見得文憑泡沫化的危險就一定高,許多成長快速的系所,相當程度反映了需求端的成長。 然而即便產業界求才孔急的領域,不乏畢業生大增,業者卻嘆無才可用,反映出某些系所師資、課程名不符實,訓練出名不符實的學生。 指考結束,十萬考生即將選擇校系。「有人主張選校不選系,有人主張選系不選校,都有道理,」一家上市公司人資主管表示,「但最重要的是,必須名實相符。我們用過頂尖大學畢業,後來卻發現學校所學和系所名稱完全是兩回事的畢業生。」 陷阱一:系所改名大流行,但卻名實不符 考選部長,前教育部長楊朝祥指出,少子化,加上學生心態改變,驅使很多學校為了搶學生,紛紛迎合學生的喜好及盡量與政府力推的六大新興產業掛勾,將現有系所改個響亮的名字,招徠學生。 東華大學副校長張瑞雄直接指出,有些改名系所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師資沒改,課程沒改,只有名字改了。 系所更名後,課程與原先大同小異的最經典案例,首推農學院。 生物科技熱,又名列六大新興產業,被認為「土土的」農學院系所為了招生,紛紛改名「生物科技」、「生命科學」。這個現象,前段後段公私立大學,全都這麼做。就連台大農學院,也為了「因應時代潮流,轉型發展」改為生物資源暨農業學院。 對學校而言,改名門檻低,教育部基本上根本不管,改名又可招到學生,何樂不為?教育部僅對各校學生做總量管制,系所調整並沒有規範。換句話說,大學院校可以自由改系、設系,只要招收學生人數不超過規定即可。其結果是,過去九年,生命科學相關科系大學畢業生增加了三倍多、碩博士畢業生增加一.六倍。(見表二) 然而,教育部高教司的紀錄卻顯示,許多改名的科系,課程內容和師資專長都換湯不換藥。因此出現了學灌溉的老師教休閒農業,學地理的老師教文化創意,學工程機械的老師在工業設計系教流行商品設計的怪現象。 楊朝祥指出,這現象與大學師資聘任制度有關,尤其是公立大學,除非在道德上犯了嚴重錯誤,否則學校基本上沒有辦法解聘教師,因此即使系所改名,原來的老師「你也不能叫他走路啊。」 但不解聘既有教師,許多學校更沒錢請新老師。此外,目前大學院校人力資源的配置,又以系所為主要單位,缺乏來自同校跨領域的支援。 系所改名後,許多老師對新領域一知半解的情形,今人怵目驚心。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主任周平觀察到,某大學文創產業相關的系,有老師學歷史,有的學地理,但每個人都不懂,也沒接觸過文化創意產業。在校方興沖沖改系、設系,卻換湯不換藥的結果下,首當其衝的,就是付了高額學費,卻未得到應有的教學與資源的學生。何卓飛也指出,輕易改系名,更會讓學生對於系所核心價值產生混淆。 「一個系,若學生不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訓練一定很鬆垮。老師是雜牌軍,也不會對系所有清楚認同,」周平講的坦白。 但受害的不只學生,還有老師本身。 周平就感嘆,每個系師資、專業多經歷十幾二十年的經營,在系所改名時,這些累積的知識就會鬆動。老師為了新領域調整自己的專業,也只能邊教邊學。 何卓飛形容這對許多大學院校更是一種「惡性循環」:學校因招生壓力而改系,但師資、內容調整困難下容易導致評鑑不通過,就會被要求減招。如此一來,更加重系所壓力,惟有換湯不換藥,比較安全。「所以啊,很多人都說,新設或新改名的系所,頭幾屆學生最倒霉,」楊朝祥說,教育部必須嚴格把關系所更名,不能讓這些系所一下子改名。「要等師資內容都調整好了才轉,才不會對學生不公平。」 陷阱二:有文憑,沒實力的「三少」系所:專任師資少、實務經驗少、設備少 近年來人數也暴增的法律系所,讓一位國立大學法律系教授呼籲政府,應檢視國內的法學教育問題。「法學教育讓很多人感覺是很便宜的機制,只要聘幾個老師,就有一群學生在那裡,」他指出,很多法律系聘的商事法老師沒有受過正統的法學訓練,系方也沒有提供與法律實務相關的課程,或充足的實習機會。很多學生畢了業,不會寫狀紙、鋪陳法律文件中的議論。 有文憑,沒實力的狀況,在講究實務的觀光餐旅系所更是常見。 業界出身,曾任教育部評鑑委員,現任高雄餐旅學院旅館管理系專任助理教授蘇國垚說,很多學校看準了不少不愛念書的學生,想透過念餐飲獲取大學文憑,大量增設相關系所。其中有七、八○%都是專任師資少、實習機會少、專業教學設備少的「學店」。「打造一套有十二組爐具、烤箱等器具的專業教學廚房至少要三、四千萬。很多學校就只設一個酒吧台,因為那成本最便宜,」蘇國垚說,不只學校不願意投資,聘請的老師也多沒有實務經驗,一路自大學念到博士班,對許多實務並不熟悉。 一位知名科技公司設計長說出業界人的心聲。「學校升等都是看學歷,愈上面的學校愈要求學歷。但這圈子強調的不是博士,是實力。」 即便教育部強調,早已開放優秀業界人士進入大學任教,薪水福利都可以比照教授等級,但許多學校仍以學歷與研究做為升等的標準,因為這對學校評鑑有所幫助。很多有地位、聲望的業界人士因此很難進入學界。 缺乏實務背景的教師,學校與業界若再缺乏產學交流,培養出的學生與業界趨勢幾乎背道而馳。 這位設計長就坦言,他曾經想積極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但全被打回票。因此,在設計系所人數大量增加下,他卻無奈地說,「都找不到設計人才。」 有些學校為了強調自己與實務接軌,聘請少數業界人士兼課,但實質課程品質參差不齊。蘇國垚就見過很多學校請外面的小旅行社、餐飲業者做兼任教師,但課程品質根本難以把關。 在這樣的教學品質下,觀光餐旅大學畢業生八年來仍成長近兩倍,碩博士班畢業生成長率更破表般的達到一二七○%。(見表三) 電子公司主管王和一年前搬新家,他為喜歡燒菜的女主人買了一套知名廠牌的漂亮廚具。王太太第一天做飯,就發生湯燒滾後不慎溢出,她這才發現瓦斯爐下方完全沒有接漏的設計,湯汁從瓦斯爐架直接漏到下方的碗盤櫃,爐子內部也卡滿了濃稠的湯汁。她氣急敗壞打電話到那家公司,得到的答覆卻是:「我們的產品都是頂尖大學畢業的設計人才設計的,您會不會使用太不小心了?」王太太氣得大罵:「吃燒餅有不掉芝麻的嗎?你們的設計師自己就算不做菜,也該去模擬消費者使用時會發生的各種狀況吧?」 一名設計公司主管指出,台灣訓練出來的人才,很多只懂一種專長,但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是T型人才,有專長,對於其他領域、其他層面也要廣為涉獵。「我們台灣人最喜歡講:喔,這些功能我們都有啦。以我們做出來的MP3為例,iPod有的功能,我們樣樣有,但要找一首歌,要按五、六次按鍵,層層資料夾下面,才找到你要的歌。」 各界愈來愈認同,現有系所的設計,很難訓練出T型人才。比起學系,排列組合更具彈性的學程,比較能夠因應現今人才需求。 到各系「抓藥」找好老師 設新「學程」比設新「學系」更有彈性的地方在於,學程可以依教學內容尋求跨系所師資的支援,可大幅提升教學品質的專業度、完整度,又不須增加新聘師資成本。 以學校想搶搭生技熱為例,就可從既有的生物、農業、醫學甚至工程領域調老師,組成各種生技學程。想瞄準文化創意產業,也可綜合藝術、設計、行銷各領域的老師培養今日文創產業亟需的「跨界人才」。 學程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一旦學程不符學生所需,招生不佳,也可以直接解散,另設學程,再視課程需要,到各系去「抓藥」組合師資。而不會卡在「教師法」,造成無法解聘老師、更名後又沒錢聘新老師的窘境。 目前,許多政府瞄準的新興產業就透過學程、而非學系的方式進行人才培育。以綠能產業為例,就有由教育部啟動、中央大學負責執行的「綠色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劃」,除了中央大學設立了綠色MBA、綠色EMBA學程外,許多大學也開設「綠色」、「能源科技」相關學程(見五十八頁表)。而台大、政大也陸續推出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學程。 校系,是千千萬萬莘莘學子「轉大人」的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擇。學海無涯,職海茫茫,大學雖然不是職業訓練所,但是探索自己的興趣之餘,了解趨勢、供需,以及各校系的外表與內在,是避免掉進大學陷阱的基本功課。 |
- Jul 16 Fri 2010 00:30
泡沫學位 文憑陷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